天才一秒记住【长江书屋】地址:https://www.cjshuwu.com
吕大临来到横渠镇,见证了明远是怎样在顷刻之间,就把一座略显破败的老屋,修整得宽敞明亮,极其适合书院的。
如今正是冬闲时节,横渠镇的乡民纷纷过来帮手,换瓦的换瓦,粉墙的粉墙。
转眼间这书院选址的老屋就已经焕然一新。
而明远要做的可远远不止这些。
他带领很多乡民一起,在房舍内都修了“地炉”
。
这地炉却又和陕西人家常见的“地炉”
不太一样,乃是用砖砌出的空心地炉,烧柴火的地方和出气口都在室外。
吕大临去过明远在长安城里的宅院,因此晓得,明远家的地炉也是这样的。
天气冷的时候往那“地炉”
上一坐,暖呼呼得格外惬意,室内的空气也很清新,不会有那炭味儿。
明远一边向吕大临讲解这种“新式”
地炉的使用,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:“先生身体不好,时常咳嗽,想必是肺气受损。
冬日里如果将柴炭一类直接放在室内烧,恐怕会损伤肺气。
因此小弟特地安排了将地炉的通气口安在室外,这样一来,室内的空气不会浑浊,对先生将养身体有好处……”
吕大临一边听一边点头,一边只觉得这个小师弟尊师重道。
而书院外用作实验“井田”
的九顷地也已经准备就绪了。
明远这次花高价买下了呈正方形的九顷土地,土地四周都竖了界碑,正面写着“横渠书院”
,反面右下角才镌了一个小小的“明”
字。
吕大临知道这些都是明家的土地,但明远还是在界碑上镌了“横渠书院”
的名号,令他心里觉得格外熨帖。
这九顷土地中已是沟壑纵横。
用来灌溉的水渠已经挖好,田垄将成片的田地分割为整整齐齐的一块又一块。
田中土壤上铺了厚厚一层草木灰,都是乡民们帮忙,为这几顷土地提升地力,肥田用的。
吕大临巡视过一遍,不由对明远刮目相看。
他原本只觉得明远是个基本功扎实,偶尔会语出惊人的小师弟,但现在看来,这位师弟在庶务上简直是一绝,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。
当然了,吕大临是端方君子,他可没有想过明远的“钞能力”
在书院建设上所取得的作用。
原本明远预估自己要在横渠镇花上2000贯,购置土地的。
谁知道结果大大超出预期,待到书院建成,明远满打满算,包括各种材料,人工,以及请帮忙的乡民们喝酒吃饭的钱,估计能花出5000贯。
明远:花钱也是一门技术活啊!
一切稍有眉目之后,明远和吕大临坐下来商讨明春春耕的事。
明远已经托舒家两位舅舅准备下了春小麦的麦种。
谁知吕大临竟然告诉他:张载提出,想要在九顷田地中,留一顷出来种“木棉”
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