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长江书屋】地址:https://www.cjshuwu.com
徐家兄弟俩打小穿一条裤衩长大的,感情好好到什么程度呢,徐海平为了不让弟弟下乡吃苦,72年他十八岁,高中还差半年毕业,便响应国家号召亲自报名了上山下乡活动,让弟弟徐海州得以留在城市。
徐海平下乡后,十五岁的徐海州继续上学,一直上到高中毕业,被学校分配到国营炼钢厂的检修车间上班,从学徒工做起,从每个月领十八元干到一个月能拿三十八元……兄弟俩的关系也因为下乡一事变得更加密切,来往书信频繁,两人互相倾诉在城市农村的所见所闻。
直到徐海州二十岁那年,也就是77年,国家宣布恢复高考!
振奋人心的消息一经公布,徐海州第一时间写信到徐海平所在的村庄,把好消息告诉了他。
得到消息的徐海平赶忙给弟弟回了封信,信里说他会好好复习,让海州帮忙寄些复习书过来,也让海州一块儿考,凭借兄弟俩的智商,怎么样也能考上一所大学,或者大专也行,再不济明年再战!
不论怎么说,机不可失!
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复习,徐海平顺利考上了湖市理工大学,国家重点大学!
但有一个消息徐海州一直没敢告诉哥哥。
他们的父亲早在三年前就患上了慢性肾小球肾炎,也就是肾炎。
这是需要长期吃药维持身体基本功能的病,得了以后不能劳累、不能熬夜、不能喝酒……
酒可以戒,但徐勇贺作为钳工,咋可能不辛苦不累?
得了病没法继续工作,厂里得知他的情况怕他在工位上出意外,思来想去给了三十元补贴,代价是将他辞退。
徐勇贺是徐家唯一能挣钱的顶梁柱,工作的辞退无疑给徐家带来了灭顶之灾,这意味着徐家不仅失去了唯一的劳动力,更要负担一笔不菲的医药费开支。
那时徐海州不过十八岁,离高中毕业还有两个月,一家人利用之前微薄的存款度过了这两个月。
直到徐海州毕业,被分配到轧钢厂当学徒工,才勉强有了点进账。
可学徒工那十八块钱能顶什么事儿?既要顾着日常生活用,还要给父亲买药,要给远在乡下的大哥寄生活费,家里一度入不敷出。
眼见着家中越发拮据,为了挣到更多的钱,工作后的第三个月,徐海州选择跟随候才军做副业——倒爷。
候才军是徐家隔壁院儿的邻居,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出生,徐海州小时候没少跟在他屁股后面跑,也算半个长兄吧。
那时候他已经当了三年的倒爷,经验丰富。
短短半个月,就让徐海州挣到了学徒工半年的工资。
这只是跟着候才军喝汤,还不算真正地吃肉呢,那时候徐海州白天照常上班,下班和休假的时候就跟候才军一块儿倒卖物资。
要是全职干倒爷,说不定多干几年就成鞍市万元户了!
如此一折腾,父亲的医药费终于有了救,家里的开支再也不成问题,还能每个月给乡下的大哥多寄十块钱。
这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,上班工作下班当倒爷,对外宣称是跟着候才军上郊区水泥厂干苦力。
如此忙碌而充实的生活,到了77年年底,他哪里还有闲工夫歇下来复习。
刚恢复高考时,市面上所有甭管能不能复习的学习资料,全部一抢而空,复习资料的需求空前庞大,连印刷厂也来不及赶印。
好在高中时候的课本和资料徐海州都没扔,却也只有那么一份,他没有半点犹豫,全给乡下的徐海平寄了过去,自己这边没有复习资料,也没有时间,高考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。
77年录取率低到离谱,平均一百来个人里只能录取五六个人,甚至比明清时期秀才考举人的通过率还低!
且从报纸宣布恢复高考到考试时间,前后只有五十天,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想要复习并且成功考上大学,谈何容易?
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和天赋,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好在徐海平不负众望,不但考上了大学,考上的还是全国重点高校,家里人喜出望外,早早地就把房间收拾出来,只等徐海平从乡下“凯旋”
。
这年,徐海州一心扑在了“投机倒把”
上。
他想挣一笔大的,多挣点钱稳定后再试一试高考。
77年尾声,他跟着候才军去拉了一趟大批量的小麦,无意中被公安发现,人财两空!
因为这个意外,鞍市的倒卖市场被大范围绞杀,无奈之下选择与候才军南下,对外宣称去做生意。
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徐海州谁也没告诉,只是很突然地告诉家人,自己要和朋友南下做生意,他说南方机遇多,能挣大钱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