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长江书屋】地址:https://www.cjshuwu.com
薛珪忽然联想到北海公病重,包括娄誉南下、祝恬赴司州等事,心中也生出一个大胆的猜测,因此试探问道:“皇后治下,不乏武功,先前弘农大捷,破杨、赵联军,我等河东士人颇感振奋,盼望一览军府雄壮军容。
河东郡内不乏旧旅残兵,今日冒昧陈情,不知可否献以薄力,襄助边政?”
陆昭闻言便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:“兵者驱用,本就是为王令大行,若扰民过甚,岂非失之体节。”
薛珪忙道:“既是正义之师,我等理应箪食壶浆而迎,岂有趋避烦扰之理。
行台大军或不熟悉河东风物,不如借此时节勘察一二,我等河东志士,愿作向导,备以顾问。”
陆昭这才微笑颔首:“既如此,那便承玄锡之言,择日令镇东将军府出兵至河东。
河东乡情,我虽知悉,但司州以北,行台却多有陌生,届时还望玄锡解惑一二。”
薛珪此时已经喜上眉梢,躬身道:“余者不敢自夸,汾水向北,别有景象。”
待从宫中出来后,薛珪不免擦了擦额角隐隐渗出的汗水。
之前他一直担忧行台会以何种态度出兵支援薛家。
河东汾阴毕竟是军事要地,行台借此机会发兵河东,或许会借机铲除根植在汾阴的所有势力。
而到时候,薛家就是河东最大的地奸,自己也将成为家族的掘墓人。
不过今日所见,皇后并不会为此,至少短期内不会为此。
此时,薛珪不由得低声叹道:“好在行台此番,只为北镇啊。”
河东薛氏既然愿意配合,陆昭也迅速派人将此事通知镇东将军府的吴玥入宫,与薛珪等人一起沟通出兵事宜。
河东方面会配合行台造势,仅为稳定地方,以镇群情,因此时人也难以察觉境外用兵的迹象。
待议事已毕,众人离开,吴玥却自行折回,只言有机要想请询皇后。
待屏退众人后,吴玥望向陆昭:“不知自此以后,皇后是想做桓温,还是想做谢安?”
陆昭本来想说,吾只牧一州,安敢比桓大司马,然而转念一想,既然彼此都是聪明人,之前也都生死托付,倒无需躲躲藏藏。
吴玥问出这个问题,原因也很简单。
方镇私相授受,对于司州和陆家都是有利的,但这样也起到了一个极坏的示范作用,中枢或将因此对方镇失控。
如果陆家不能一直做大下去直至彻底掌控局面,那么朝廷也要走到崩溃的边缘。
权力的高峰,她想不想要更进一步,有没有能力更进一步,这是吴玥要问的问题,也是陆昭要问自己的问题。
第385章茧困
历史上,桓温北伐,谢安淝水之战后北伐,都曾在掌握国家军权的情况下,站在了同一个选择点上——是进一步化家为国,还是退一步高风亮节。
虽然桓温北伐因世家背刺的夭折,强要九锡,被冠以污名,但谢安在取得军功和威望后果断退出执政,却未必是为国相忍。
淝水之战后,胡人混战,北人南下,东晋边镇再次获得人口红利。
谢安在桓温死后,即便对桓冲有所猜忌,却仍然让桓家分治重镇,与谢家相平,这对于中枢来说,自然是极为乐见的。
然而这一次谢安的高风亮节的结果并不美好。
虽然人口红利壮大了军镇,却因军镇各自为政,没有统一的将领,因此无法为国家提供收复故土的力量,从而转投司马家的宗室弄权之中。
太原王氏与司马宗室利用刚刚恢复元气的方镇力量各自举兵,良将与百姓最终沦为权斗的牺牲品。
至此,东晋失去了一举推翻前秦的绝佳良机,也失去了国家的元气,使晋祚再无机会北望。
谢安固然成就了个人风骨的青史流芳,但最后却留下了更加混乱的门阀火拼、更不顾大局的皇权斗争、更风雨飘摇的江东,以及更艰难求活的千万万百姓。
如果说谢安的野心与诉求是囿于“门阀执政,荆扬相衡,则天下平。”
【1】的时代观念,那么陆昭所面对的是“内忧外患,荆扬相衡,则何以平天下?”
的统一问题。
对于南国而言,蜀国两朝安于一隅,楚国也承平日久,两国民力的增加也意味未来会爆发一场极为激烈的南北之战。
如果北镇落于秦轶之手,接下来长安要做的则是自北向南,自西向东的重新打破整合,因为长安、冀州与北镇的地理位置,不足以对沿江的南方战局产生足够的影响。
届时必将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。
一旦南方发动战争,北方必会陷入苦战甚至丢失荆北和扬州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