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长江书屋】地址:https://www.cjshuwu.com
打压自己权威者,多愿以女侍中相称,以强调自己的外戚背景与女官身份。
而景从者则多以殿中尚书相称,意在巩固她的权威,继而达到稳固自身利益的效果。
至于太子妃一称,也就皇帝和后妃等叫叫。
分封诏书虽下,但大婚之礼未成。
这些人叫得如此迫切,不过是事权既不可得,占一占辈分的便宜也是好的。
随着吴淼和王谦的相继表态,众人也随着寒暄问候了几句。
随后,吴淼则回到座位上,另在自己身边不远设一席,让陆昭入座。
同时其他僚属也都放下手头的事宜,准备开始议事。
“如今京畿纷乱,流民四起,各军也不乏四周游荡就食。”
吴淼既以维.稳为主,也就快速切入最关键的问题,“北海公如今已将崔谅部一网打尽,若要归镇,也理应入都受赏。
因此我等也要将北镇事务理出,届时垂询北海公。
此外,去年上计结果,长安也急需知晓,行台方面,还望女侍中可以出面协调,尽快将上计名目送回。”
陆昭闻言后和手道:“上计名目纷杂,金城行台也将归都,文移迁移之事,晚辈会与王尚书等说明,必不出错漏。
京畿左右,秦州已然大安,州府计目详尽。
太尉若需御览,晚辈自请秦州刺史誊抄上交,以备公府随时使用。”
吴淼见陆昭颇为合作,亦点头微笑道:“如此甚好,京畿附近本乏用地,若能得秦州支持,加以疏导,也是大善。”
陆昭道:“如今北镇军、民皆就食于泾水,秦州虽解小渴,却难保国泰。
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北境设立郡县,免赋税,开放镇民户籍,使各家思归。
只要能得安稳,生民自主动栖身,经营一方,倒不必事事仰赖圣贤,饱受压迫。”
关中之地虽然繁华,但也是豪族林立,能否分出土地给这些北镇人就是个首要问题。
这些北镇人常年遭受苦难与压迫,骤见繁华,未必就肯甘于屈就世家荫庇,久而久之反倒生乱。
因此待春暖之后,还是要引导这些民众回归北镇,只要不强加干涉,深耕几年后,自然也是一片繁荣景象。
一旦这批流民离开,元丕的归镇也就少了一个阻碍,如此一来,朝廷的粮草重担也就大大减轻了。
与此同时,对于薛家的倚重也会骤然减少,这也是陆昭申行此举的一个重要目标。
薛芹深知自家命脉在于何地,因道:“设郡免赋的政令,自当多仰赖金城王尚书。
只是前有吏改,后有北镇之乱,如此匆忙定策,只怕有问罪之嫌,反倒使行台归都无益啊。”
陆昭却笑了笑道:“也是巧,大尚书家郎君尚在淳化府上。
昔年北镇与台中若真有龃龉,想来谢郎君愿意出面调解。
先前谢郎也曾附淄川王手书,联系北海公,如今北海公南下,若需会晤,可遣谢郎,倒也不算唐突。”
吴淼则道:“政通人和虽是相辅相成,但也有轻重缓急,北镇之事,还以政令为重。
王尚书宽宏大量,自然不会以小人之心猜度长安。”
先前吴淼闻言,已是心中一突,当初他得知陆家在北镇之乱中将谢颐救下,就知道陆家没安好心。
谢颐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去为陆家游说,不过是因为被陆家拘禁在淳化,以北镇之乱肇始者为由加以拿捏。
如果谢家出面服软,那么下一步很可能北海公会借淄川王和谢家的势力申请入都。
众人也将利弊权衡了个遍。
北镇本就荒芜,减免赋税伤害不到自己的利益。
至于行台归都,他们也不关心,甚至希望行台不要太快回来,在避免自己的权力在长安扎根之前受到侵蚀。
至于北海公方面,他们更不希望元丕与谢家达成什么共识。
政令可以把北海公送走,牺牲谢家也能把北海公送走。
可由于谢家仍有淄川王这一关联,一旦轻易放弃,谢家更有可能反投北海公倒逼中枢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